· 新疆大学将探索“学科共建”助一流学科提质升级         · 庆祝新疆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举行         · 新疆大学举行“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报告会         · 清华大学对标“六个过硬” 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党的建设         · 同济大学构建三级党建质量标准体系 服务党建质量全面提升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同济大学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 天津大学探索经管人才特色培养机制         · 清华大学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 武汉大学多措并举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相关内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下载中心
·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 12-31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 10-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05-21
· 教育统计管理规定 05-2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 05-21
· 新疆大学基本建设与维修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05-12
发展规划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发展规划信息>>正文

发展规划信息第5期
2016-05-12 11:37  


论大学发展规划(节选)

李化树

 

二、大学发展规划的内容

大学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展规划要特别体现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一份完整的大学发展规划应该包括现状分析、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四部分内容。

1.现状分析。现状分析包括学校的基本状况和环境分析两部分,它要求对学校自身的基础进行全方位的解剖,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学校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时代背景作出科学的判断。只有找准了学校在同行中、在省市区同类高校中、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在国际国内各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才能进一步设计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水平。只有明确学校已有的特色和优势,认清学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了解学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才能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有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未来,对学校所处环境作出科学的、准确的分析,对未来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状态进行描述与预测,才能在学校现有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要求,创造发展的条件,制订发展的措施。

学校现状分析一般从学校的软件与硬件两大块入手。软件即办学思想(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校风、大学校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硬件即土地、环境、建筑和仪器设备等,两大块细分为学校领导班子、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基本设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教育质量等9个方面。以此分类统计出在校学生人数与结构、生源分布状况、学科专业数量与结构、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固定资产和图书资料、实验教学设备、教学科研基地等基本设施数据、科研机构、项目、经费、成果数量、出国留学、进修、学术交流、合作办学情况、学生毕业合格率及就业分布情况,等等。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进行全方位定量、定性分析,并以《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教育部所颁相关指标体系为参照,阐明学校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认清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从而对学校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发展要素、问题与不足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

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涉及到许多方面,有许多相关因素,因此应从以下方面作出环境分析: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国家、省、市教育发展状况、改革开放的形势、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交通信息条件、国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等。只有认清学校面临的形势,深刻分析学校所处的背景,才能较为科学地、客观地研制出大学发展规划。

2.指导思想。大学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发展规划的总方针和总纲领,是制订和实施规划的根本准则。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的前提条件。

指导思想首先必须明确大学发展的工作方针,即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办学方向以及培养目标,那就是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的发展必须自觉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规律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大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即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教育投资是一种战略性、基础性投资的观念,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二是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原则,即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是教育“三个面向”原则,即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四是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一原则,即在扩大大学办学规模的同时,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优化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五是改革创新原则,即要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打破传统办学格局和思维方式,勇于探索,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大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构成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才会少走弯路。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专门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在发展规模的前提下,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关键,深化改革,更新观念,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快发展。

3.发展目标。大学发展目标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学发展所要达到的数量、质量、规模、速度以及内部结构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体系。学校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是大学发展规划中的首要问题。

大学发展目标一般分为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两大部分。总体目标要陈述学校在某一时段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性质和类型、规模及服务方向等。学校类型:我国高校类型大体分为综合性大学、以某一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专科性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功能:绝大多数高校是教学型的,当其科研力量、成果达到一定高度,或在全国科研力量和成果中具有相当高的声誉时,可能被定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学校层次:一般分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学校水平:学校发展为地方一流、国内一流或国际一流,这是大学办学水平的努力方向。学校服务方向:既包括学科专业的内容,也有服务面和服务层次。

大学发展具体目标即发展要素,是发展规划的主体部分,即学校所选择的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一般而言,大学发展具体目标涉及发展规模、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师资队伍、基本设施、实验教学及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筹措等。发展规模:在校学生总数,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博士、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学科专业:本科专业及国家级省级重点课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及种类、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科研主攻方向、各类课题项目数、科研经费、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以及被SCI等三大检索刊物收录数量,省部级获奖及科技产业兴办、合办情况。师资队伍:学位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和学缘结构,特别是研究生学历与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院士、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数等。基本设施:学校占地面积(包括学生生活运动区、教学区、教工生活区、实验用地)、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及图书馆藏书量。实验实习:实验室及其面积、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实验开出率、实习实践基地。经费投入及筹措:教学及基建投入、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设备等。经费筹措包括政府拨款、各类贷款、社会资助及自筹经费。

4.保障措施。大学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作保障。大学发展规划的实施,是一项比较复杂、艰巨的工作,它涉及到思想观念的更新,人、财、物的力量部署与资源重组,制定相应的政策等。保障措施的构建,是发展规划的最后一环,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对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发展目标的实现。

大学发展的保障系统主要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经费筹措机制的构建和运作等诸多方面,涉及到以下要素:

其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这是确保大学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其二,坚持依法办学民主建校方针,转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分配制度的激励功能,增强教职工的竞争活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行政,以德治教,民主建校。

其三,强化教学监督管理,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快教学设施的改造;主动适应新的用人机制,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其四,重视科研与教育交流,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切实落实科研强校战略;深化科研改革,建立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构建产学研三结合模式,努力拓宽科研合作渠道;扩大教育交流,增进国际合作。

其五,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为大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大学发展规划的制订

大学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动态系统,要达到期望的系统目标和实现有效的系统控制,就要根据其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所需条件的要求,对学校事业发展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设计。

1.规划的方法。规划的方法是将实施未来目标的选择与当前目标的决策联系起来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2]大学发展规划的研究主要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的基础上,必须把握制订发展规划的方法。

一是人力需求法。人力需求法是规划中通行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非常流行,至今仍被采用。该方法要求教育配合经济成长,强调教育的产出应与人力市场所需的人力相适应,也就是谋求教育与就业的密切配合。只有了解一定阶段中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情况,才能及时调整今后的教育规划。因此要从调查入手,分析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条件。调查的主要类型有长期跟踪调查、职业安置调查和职业表现调查。

二是社会需求法。以人口的增加、年龄的组合、教育状况以及国家长期性的目标为依据,要求教育的供应要符合社会大众对教育的需求,即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在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个人教育需求的总量。当前,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应了解老百姓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状况,进而科学地制订大学发展规划。社会需求法将对教育决策产生相当的作用。

三是成本收益法。即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利益,主张在收益效率最高的部分优先投资和发展。这种方法要求分析国家资源用于教育的比例是否合理,分析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投资是否恰当,是否获得最佳效益。例如,计算一位大学生的培养费用,再计算其就业后的终生收入,两者之比差距愈大,说明效益愈高。这种方法应注意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使教育投资收到较大效益。但同时,还要注意考虑教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效益。

四是国际比较法。即采用不同国家中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指数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方法强调国民收入与教育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但要十分注意各类教育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保教育结构的合理调整与优化。

上述方法在大学发展规划制订中,都会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但高等教育事业本身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其规划方法也必然随着事业的发展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因此,在制订大学发展规划时,必须综合应用上述诸种方法,使之朝着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更加注重高等教育双重效益的方向发展。

2.规划的程序。大学发展规划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从时间、空间上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规划的制订过程,是教育系统内诸因素间以及同教育系统外诸因素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该过程的一般程序是,先确定发展目标,再编制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明确目标。目标是规划所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所表示出来的发展方向,既可起到对大学发展正确导向的作用,又可引导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使用。大学发展目标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预见性的,应广泛、全面而富有弹性。中期目标是政策性的,是短期目标的导向,保持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协调关系,保证长期目标的相对稳定,是实现长期目标的中间环节。短期目标是整体目标的量化表现,应该具体而详细。

问题分析。对大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充分占有资料,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在展示发展成就的同时,揭示矛盾,找出问题,认清形势,是制订规划的基础性环节。

预测剖析。在分析和掌握大量的各方面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人口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对发展高等教育可能提供的条件作出预测和设想,为制订大学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制订方案。在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发展目标、发展要素以及社会可能提供的资源,学校现有基础条件,根据由客观到主观、由中心到外围、由重点到一般、由易到难、由清晰到模糊的先后次序,用不同的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大学的发展提出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

方案评估。大学发展规划方案形成后,组织评估小组对其进行全面评价,以供决策者优化选择或对规划进行调整。对规划目标、发展重点和一些关键性数据,要作多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必要时应作局部试点。

优化方案。根据方案评价的结果,经过比较分析,从诸多规划方案中择优设计与选用大学规划方案。

决策实施。当最优方案选定后,使其发展决策得到贯彻落实,大学发展规划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3.制订规划的策略。一项完整的、科学的大学发展规划的产生,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注重规划制订的政策和策略。

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的首要条件。[4]正确的指导思想要能够充分反映国家、地方和学校自身的利益与要求,能够与国家和地方的教育发展指导思想相吻合。总体而言,指导思想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一元性,即必须是高度概括的,紧紧围绕大学发展这个核心提出的对整个学校工作全局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二是稳定性。指导思想必须坚定明确,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变。三是纲领性。指导思想是发展规划的灵魂,它应该具有号召、动员和统领整个战略的作用。

选择的大学发展目标正确与否,事关整个发展规划制订的成败,因此,在确立大学发展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发展目标既要具有先进性,又要具有可行性,既要考虑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又要考虑实现目标所必备的社会物质条件。二是发展目标是多元性与多重性的统一。发展目标应从质和量上确定出高校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培养出什么样规格的和在数量上能满足社会生产和各项事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确定出高校自身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在世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中应作出的贡献,反映出大学为提高民族科技文化水平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三是发展目标既要定性,又要定量。对大学发展目标既要作出总体方向性的规定,又要对目标的总体规模、效益作出指标规定。另外,从发展角度看,由于目标具有阶段性,因而制订发展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目标间的相互关系,目标上下之间应具有衔接性。

大学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应根据发展规划本身的性质和任务来制订。提出的保障措施必须以实现大学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并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保障措施应是多元的、多层次的,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或弹性,以应付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外,保障措施应相互配套,形成一个完整的对策体系,确保对策之间的互相协调,从而发挥更大功能作用。

在规划的具体制订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专家、校内各方的意见,特别要重视吸收基层专业人员的意见,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要,规划的制订过程既是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平衡的过程,也是利益平衡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过程,因而要坚持领导、专家和群体相结合,坚持群众性,体现民主性,确保科学性。(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若干思考(节选)

华东师范大学

一份完整的大学发展规划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学校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保障系统。

1.学校现状分析。现状分析就是要摸清家底,找准坐标。只有找准坐标,才可能科学设计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现状分析最重要的是对自身的优劣势有清醒的判断,确定自己在同行中的位置。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学校的优势学科有哪些?哪些新兴学科或学科生长点是崭露头角或已具良好发展势头的?等等。现状分析一般应从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领域入手,分类统计在校生人数与结构、毕业生就业率及社会地位、教师队伍数量及结构、专业与学科数量及结构、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图书及其他教学与实验室设施等有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为经济与社会服务能力进行纵向与横向可比性分析,从而获得学校发展目标、阶段和发展要素的准确认知。

2.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要陈述学校在某一时段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也就是指明学校要办成什么性质和类型以及办到什么程度。按照现在的通常划分方法,性质包括单科性、多科性和综合性;类型包括高等专科或高等职业、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研究型四种类型;国际一流、国内一流、地方一流等提法是对办学程度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对办学性质、类型的具体解释虽有所差异,但其外延大体一致。比较容易引起误解的是对办学程度的界定,国内许多大学都想办成国际一流、世界一流,其中大多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学校发展目标的确定主要基于对现状的科学分析和对未来若干时间内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它具有战略性、宏观性等特征。目标要能够高屋建瓴,有气势,如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设置一些子目标系统。但在提法上要给人以实感,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明白。如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目标就给人以深刻印象:建成海洋科学领域高水平特色大学。

3.发展要素。发展要素是规划的主体部分,即学校要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一般而言,大学规划的发展要素主要涉及学校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与开发以及若干代表学校的特色的标志性建设项目,如为基础教育服务就是师范院校的特色建设项目。不同的发展要素有不同的评估办法,有些可以借用指标体系,有些却只能用概括性描述。根据目前通行的做法,以上的发展要素不同程度上都可以用数据或有关指标来表达,如学科建设中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及种类,教师队伍中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性别结构和学缘结构,等等。对于这些数据,我们不能完全用它来替代评价,但也不能在规划中没有一点量化的成分。

4.保障系统。主要是人、财、物等必要资源及其相关制度。对大学而言,主要指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费运筹机制。大学目前普遍碰到的机关机构改革、院系设置与调整、后勤社会化等问题就是典型的内部管理体制问题。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也是释放大学教师活力的开关。经费运筹机制也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大学管理者都很明白,政府常规事业性拨款只能维持学校的基本生存,难以支撑学校发展。要靠市场机制来筹集资金,包括贷款等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与壮大的手段,这是经费运筹的含义。

二、华东师范大学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

1.领导班子研究提出初步设想。“计划纲要”起草工作始于1999年。在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9918日)上,校长所作的行政工作报告提出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在此基础上,学校领导班子进一步明确提出:面向21世纪,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计划,明确奋斗目标,确定建设重点,落实建设举措。

2.组织开展调研,起草“十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1)学校成立发展规划办公室,组织调研。(2)请上海高教研究所作课题咨询报告。整合校内外意见,起草发展规划草案。

3.组织讨论修改。学校发展规划从1999年底写出初稿到20025月正式定稿,其讨论修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过程。期间经过多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和全校干部会议讨论,经过了校党代会、教代会讨论,并以各种形式发动群众讨论,最后经校务委员会讨论定稿。讨论修改不仅使规划的内容和表达更加准确精炼,而且使发展目标和步骤、措施更加深入人心,为规划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规划制定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一)制定发展规划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大学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制定和实施规划的根本准则。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制定和实施规划的首要条件。

(二)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是学校规划的首要问题

一般而言,学校的发展目标,主要指办学目标,即办学的奋斗目标或努力方向,主要包含五个方面:(1)学校在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2)办学层次的定位,以研究生培养为主,还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等;(3)学科性质定位,是师范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4)由专业和学科基础所决定的人才培养的侧重点;(5)办学特色定位。

(三)学科规划是大学发展规划的核心

规划制定的三年里,我们深切地感到学科的建设、发展对整个规划至关重要。学科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学科发展规划无疑是学校事业规划的核心。如果学科调整、学科建设规划没有做好,事业规划中的很多项目也就无法确定。就我校而言,制定规划的三年间,适逢“211工程”“九五”建设竣工验收和“十五”建设立项,因此有关学科建设的内容数易其稿。

事实上,事业规划中的学科建设重点与“211工程”中的若干重点建设学科是紧密联系的,有些方面甚至是重复的。

(四)集思广益是做好规划制定工作的关键

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平衡的过程,也是利益平衡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过程。规划的制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制定事业发展规划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专家、校内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重视吸收基层专业人员的意见。规划制定一般包括四个步骤:(1)环境评估——判断环境大发展趋势或潜在变化及其对大学的影响;(2)大学评估——认清自己的优势、不足和可能性;(3)价值评估——考虑大学各种顾客的价值取向及他们的希望和理想,考虑大学对他们乃至社会大众的责任;(4)总计划产生——在前三大要素或步骤的基础上提出发展规划或战略方向。从目前各校规划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三种不同的规划编制方法:一是自己组织相关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二是以研究或开发项目的形式招聘专业研究机构;三是两者结合,获得两份规划报告,从中再进行比较与选择。三种不同的方式各有利弊,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规划制定过程是不断认识学校现状、思考发展环境并逼近共识的过程,实施规划则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规划一旦颁布,就要付诸实施。实施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对规划的不断调整,规划实际上仅仅是一个框架性文件,规划的实施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当然,规划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把调整作为实施规划的主线,把改革作为实施规划的动力,把发展作为规划的主题,把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作为实施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团结全体师生,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努力推进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于制定高校发展规划的思考(节选)

闰隽

二、高校发展规划的基本结构

考虑我国高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实际情况,高校发展规划的基本结构一般应包括现状分析、总体规划、分项规划和监控措施四部分。

1.现状分析

对学校现存和发展的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是规划制定的前提。环境主要是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高教战略、市场需求现状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进行研究分析,并充分考虑地域因素及学校内部条件的影响,以便制定出符合国际高教人才培养趋势、符合国家宏观政策要求、符合自身地理环境的科学、理性的战略规划。

2.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部分包括学校定位和总体发展目标两部分。为学校定位是制定发展规划的基础,学校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校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从类型、功能、层次、学科、服务面向、规模和特色等等多个方面对学校进行正确、合理的定位,才能制定出科学、有生命力的发展规划。正确定位之后,就是要以定位为依托和出发点,制定总体发展目标。总体发展目标表明了发展规划的奋斗目的和规划执行的最后效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能够侧面付廷见学校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定位。

3.分项规划

制定分项规划是将总体规划目标分解成若干子项目标,并相应地制定主要措施和保障措施以完成既定目标。分项规划一般包括学科专业规划、科研规划、教学规划、办学规模规划、人力资源规划、财政规划、基本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党建工作规划、特色规划等。

在制定分项规划应注意以下三点:

(1)学科专业规划是灵魂。高校的发展取决于学科的发展,学科专业规划应是高校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在增加学科专业覆盖面的同时,要对学科的布局、结构的合理性有足够的重视,切忌不求质量、盲目发展。

(2)财政规划是核心。实施其他各项分项规划的建设归根结底离不开资金支持,虽然学校办学不能以赢利为手段和目的,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如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基本建设等都需要资金上的投入。为此,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规划,制定合理、多方位的资金筹措渠道,不仅可以实现支持学校各项建设的目的,还可以有效地监控其他分项规划或工作的进程。

(3)特色规划是原动力。特色创新是高校不断发掘内部潜力、增强竞争力的永动机。在学校制定其他各项规划以求稳步发展的同时,应重视自身的特色定位及特色规划,特色项目的培养不仅可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发展,还可以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4.监控措施

监控措施是发展规划的有力保障,是科学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未雨绸缪,尽可能有预见性地制定相对较为完善的监控措施对规划整体、各分项规划的进展进行监控,及时纠正规划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并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评价,可以更好地保证规划完成的质量。

三、高校发展规划的制定程序

()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高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一个组织性、条理性较强的工作,在正式起草规划之前首先要建立若干不同角色的组别并明确工作职责以保障规划制定工作的有序进行。建议至少建立以下四个组别:

1.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牵头,其他校领导及涉及规划内容的主要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提出学校总体规划目标,审议并决定规划编写的总体思路。

2.专家组:由校长牵头,学校负责发展规划、财务、学科、科技、教务、人事、评估等工作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负责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捍出学校发展规划编写的总体思路。

3.分项规划小组:根据分项规划划分的领域分设若干分项规划小组。分项规划小组由主管该项工作的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制定其分工领域的分项规划。

4.监控小组:由校长及负责学校发展规划工作及评估工作的职能部门组成,负责制定发展规划中的监控方案。

()提炼学校定位表述,制定总体发展目标

由专家组对学校定位的表述进行提炼,广泛征求意见并修改后报领导小组审议,由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审议通过后,提出学校总体发展目标。

()提出整体编写思路,明确分项规划领域

由专家组根据学校定位、总体发展目标初步提出发展规划整体编写思路,并与分项规划小组成员进行论证、修改,再经领导小组、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审议通过后,提出明确的编写思路,明确分项规划领域。

()进行现状分析,制定分项规划

由专家组牵头,各分项规划小组进行全面、深人的现状分析,并进行具体的分项规划制定工作。形成的分项规划须经领导小组、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审议通过后,方可最终完成分项规划的制定工作。

()制定监控方案,完成规划制定

监控小组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分项规划的具体内容制定监控方案,经各工作小组讨论、修改后,由领导小组最终审议,通过后,即形成学校发展规划(送审稿)。在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审议通过后,形成学校发展规划,至此,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方圆满结束。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节选)

谢利民

 

一、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目的追求

1.科学定位学校发展目标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势,根据本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与特点,选择和确立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目标。目标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点,直接制约着发展规划的主体和重点内容设计。同时,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合适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发展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及其预期效果的有效达成。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划分为多种类型。比如,以时间为标准,可分为长期规划发展目标、中期规划发展目标和短期规划发展目标;以实施主体为标准,可分为学校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部门规划发展目标、教师个人规划发展目标;以规划性质为标准,可分为战略型规划发展目标和操作型规划发展目标,等等。各类学校要根据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确定不同时期发展和工作的重点,明确各个层次发展目标的具体内涵。学校发展目标在规划中应当是一个系统,它应当包含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关的子目标系统,如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课程建设目标、教学改革目标、队伍建设目标、管理工作目标,等等。惟其如此,学校发展规划目标才能有效地引导学校的发展方向,并有效地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

2.提炼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现代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提炼和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区域性等因素所致,存在文化背景、历史和传统的积淀、办学条件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差异,办好一所学校不应该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或模式。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积极地发掘、提炼、建设和发展凸显本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过程中,办学特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的表述,重要的是这种表述背后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是不是适合本校发展的实际,是不是本校长期一以贯之和今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提炼和提升学校办学特色。这项工作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梳理本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和经验、办学宗旨,并结合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明确本校的办学理念,以此为基点,才能清楚地知道今后一段时间里应着重干什么,才能真正体现本校发展的特色和风格。

3.建设和形成学校文化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并不仅仅是为了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深层的目的追求是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任何一所学校,在其常规工作的背后都隐含着这所学校特有的文化基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有时候这种文化的影响比显性的知识更加明显。因此,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整合学校各种要素和资源,挖掘学校内在的发展潜力,使学校的深层文化凸显出来,使它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长久的可持续的内在驱动力。

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基本框架

1.分析学校办学传统与现状

学校发展规划的目的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内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蓝图”。因此,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摸清自己的“家底”,即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分析本校的发展基础、优势和薄弱环节,以及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明确学校的应为与能为,然后确立规划的目标与重点,才能有的放矢,确实促进学校理性、健康的发展。分析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状是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有助于明确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起点。

在这项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循“四个客观”的原则:一是社会的客观需要,即社会发展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满足这一要求是学校价值的根本所在,是社会赋予学校的历史使命;二是学校的客观基础,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形象、文化传统、学校特色;三是学校办学的客观条件,即一所学校师资队伍条件、教育教学设施条件、生源条件等学校教育资源;四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即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各个学科的教育与教学规律,等等。惟其如此,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学校发展规划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行性。

2.明确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构建的过程,正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言“: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如果没有一个拉力把人们拉向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维持现状的力量将牢不可破。愿景建立一个高远的目标,以激发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3]从许多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确立共同愿景的比较具体有效的办法是组织一个有各方人士参与的规划团队,这个团队可以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成员组成。学校发展规划中对学校普遍被认可的共同发展愿景的主要体现,就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学校规划的未来发展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但还应当提出在规划未来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引导下的学校德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队伍目标、管理目标等比较具体的工作愿景。通过这样的民主参与活动过程制定出来的共同愿景,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和发挥学校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规划也才有可能更切实指导学校的各项行动。

3.突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点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一个系统策划的过程,它涉及到学校当前和未来阶段性发展的多方面的内容,但作为发展规划而言,不可能在一个阶段内就完成学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所有事情和工作,如果不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和工作内容,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教职员工会忙于各种繁杂事务,找不到明确的工作方向,甚至会使学校工作处于应付和低水平重复的状态,这显然会降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效率,影响学校规划发展目标的有效达成。一般来讲,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抓住主要的常规性问题,如完善学校课程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抓好课堂教学改革,选择与实施能够带动学校整体改革与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等。

4.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

学校发展规划各项工作目标的有效达成还必须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还应该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内容目标,根据学校实际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如经费保障措施,等等。

 

 

 

战略规划与高校的转型发展(节选)

别敦荣

二、高校战略规划的内容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很多高校都制定了战略规划,有自己的发展战略。战略对整个学校发展的意义是很大的,不仅让学校看到了发展方向,而且让学校明确了该怎么办学。战略规划是对高校未来发展方向和如何走向这个方向所进行的系统周密的设计。

高校要转型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战略。遗憾的是,过去我国高校发展大多是没有战略的。根据笔者的研究,我国高校主要有四种发展模式:第一是无目标发展模式;第二是指令发展模式;第三是模糊发展模式;第四是紊乱发展模式。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上面怎么要求,我就怎么办学。上面让办应用技术大学,就马上响应去办;再过一段时间,上面再说办一个什么其他类型的高校,又着手去“转型”。高校的发展紧跟着政策走,殊不知,政策总是变化的,没有哪一个政策会是长期得到执行而不变化的,尤其是在法制不健全背景下,政策更是随领导的更替不断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人走茶凉现象。为什么政策会变化?因为政策是现实的,是针对现实问题的。对于具体高校来讲,需要弄清楚政策与学校之间有什么关系。华中工学院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没有根据具体的政策来决定自身的战略。战略是基于具体高校发展的需要,基于对高校未来发展蓝图的设想而确定的,并非政策要求做什么就确定什么战略。相反,有些高校跟政策跟得很紧,似乎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了重视,但当政策一变,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制定学校发展战略,首先要弄清楚战略是什么。战略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第一,高校发展的愿景;第二,高校发展的目标;第三,高校为实现愿景和目标应当采取的重大行动。愿景、目标和行动,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一个战略。愿景是对高校长远发展形态的期望,目标是对高校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应当实现的发展状态的要求,行动则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应当开展的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行动指向目标,目标源于愿景。也可以说,愿景引领目标,目标决定行动。比如,有的高校提出了国际化战略,就包含了愿景、目标和行动。在一所国际化的高校,应该有多元文化或国际文化的相互融合,这就是愿景。目标则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际化要达到的状态,包括在一定的时期,派多少学生出国留学,招多少留学生,派多少教师出国访学交流,从国外引进多少教师,开展多少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等。行动就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政策措施,包括如何鼓励教师出国,如何开办国际班或专业,如何引进国外的师资,如何做好国际交流等。在战略中,愿景是比较抽象的,目标一般用指标、数据来表示,也可以定性描述,行动是具体的活动或工作安排与要求,三者共同构成战略,缺一不可。

很多高校都提出过发展目标,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那些所谓的目标都只能算口号,或是一些不具有可行性的要求。高校究竟应当有什么发展目标?应当如何规划目标?这些都是在做战略规划时应当明确的。前面谈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在10年战略规划实施以后,接着又做了20年的战略规划。在后一个战略规划中,它将发展目标细分为10年目标、5年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确定该做哪些事情。这说明在战略规划中,目标不只是一两句口号式的文字表述,而是一系列行动的指南,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依据。而且战略目标还是由各不同阶段发展要求所构成的一个目标链,这个目标链的终极指向是发展愿景。所以,做战略规划必须要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描述清楚。另外,阶段性目标到了不同的部门又分化出相应的工作要求,这些要求相互融合,构成一个目标体系。

在实际发展中,高校的发展状态可能超出目标的要求,也可能有些达不到要求,都是正常的。目标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高校的工作有所依据,使办学能朝着一个明确、合理的方向去努力。目标能够达到90%,甚至70%,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达到120%130%,也完全可以接受。有人可能认为,这样的话是不是目标定得不合适?我以为还不能这样来看。高校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规划目标的时候往往也会尽可能考虑这些因素。但这些因素本身是复杂的,而且很多环境因素还是变化的,是不可控的,规划人员只能把握其发展趋势,难以准确做出预测。在高校实际办学中,目标可能发生偏移,有的偏移是正向的,与规划的方向是一致的;有的不完全是正向的,甚至有可能是逆向的。这都是正常态,不能因为有偏移,就否定目标和目标体系的意义。现代高校办学是资源消耗型,没有目标导向可能将发展引入歧途。体系化的目标能保障高校长期沿着一个方向去努力,形成重要的积淀。积淀是高校的无形资产,特别重要、非常宝贵。

如果没有重大行动,任何美好的愿景和目标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就是说,愿景和目标是通过一些重大行动来促成或实现的。在高校的办学中,有很多是常规工作,就是日常要做的事情。高校的办学要按部就班,按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按课表上课,这都叫常规工作。常规工作与发展目标有一致性,对实现目标是有意义的,但它们并不能解决快速发展的问题。快速发展靠什么?它要靠“非常规的行动”,就是人们常说的“战略行动”,即重大行动。在战略规划中,要做好战略行动的规划,根据高校发展愿景和目标,规划若干重大行动。这些行动落实之后,高校的发展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阶段性目标可能得到了实现,学校发展状态离愿景越来越近。

三、高校战略规划的方法

高校战略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周密的组织和谋划。本文不谈具体的方法,主要就战略规划的一般要求谈几点意见。

第一,抓住学校发展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战略规划不管常规工作。建立常规制度,做好常规的人事工作、干部任命工作,都不是战略规划要解决的问题。战略规划要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所以,首先要把这些问题弄清楚,然后,规划解决问题的战略措施。影响一所高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既有内部问题又有外部问题,在战略规划中,要通盘考虑、系统研究,将高校置于整个社会和全球大系统中去,寻求发展良策。本文关于外部的问题就不涉及了,主要谈谈高校发展中内部的一些问题。从根本上讲,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办学理念问题;二是学校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问题;三是整个学科专业结构问题;四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整合与相互促进问题;五是人才队伍问题;六是办学条件问题;七是制度问题;八是环境问题;九是学校文化问题。可能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值得重视。不同的高校因为校情不同,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做好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的研究,是做好战略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跳出学校看学校。常言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何能够做到跳出学校看学校呢?有几个方法可以选用:一是做比较研究,看看与其他同类高校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些发展比较好的高校,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就跟它们比较一下,这就是跳出学校看学校。二是做目标参照研究,也就标杆研究。找一两所比较理想的高校,即找“标杆”高校,研究它发展的路径、经验教训等。三是社会需求研究。如果只是研究我们有什么专业,可以为社会提供什么服务,那是不够的,要研究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包括职业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家长或学生家庭需求等。高校发展不能闭门造车,既要有社会眼光,有国家眼光,还要有世界眼光。要有为国家服务乃至为世界服务的胸襟。这是一所高校走向成熟、走向高水平办学的重要基础。

第三,积极地看待学校过去和现在的发展。一般来讲,我国高校现在的发展状态是比较好的,有一定历史的高校过去大都经历了很多的曲折,这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体制以及相关条件有关,还有的与高校的领导人事变动有关。在战略规划中,不能纠缠于现在和过去的矛盾与问题,要向前看,积极地来看待高校的发展,要从发展中去获取力量、寻求支持。这是非常关键的。除此之外,还要做的就是制定一套战略,做好战略的内化工作,使战略内化为全体教职员工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不但要让领导、干部认同和接受,更要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够自觉、主动地去朝着规划的发展方向努力,把自己的工作与整个学校的战略结合起来,形成全校的合力。有的高校做了战略规划,但是,这个规划只在书记、校长、处长的脑袋里,实施中只是几个人在呼吁、要求,并没有成为全校的共同意识和行动,表现出要求多、落实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校做了战略规划,但却没有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所在。战略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传播,让教职员工理解、接受和认同。只有这样,战略规划才能成为指引高校发展方向的航标。

上一页 [1 2]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Xinjiang University 新ICP备号05003919